凌晨的介入手术室,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彭俊身着30斤重的铅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直径仅2毫米的旋磨钻头,在患者堵塞的冠状动脉内进行高速打磨。16万转/分钟的转速数值跳动不止,如同在血管迷宫中奏响的生命节拍。
人物海报
这场持续4小时的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碎裂术,最终为80多岁高龄的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从医30载,彭俊带领团队在心脏介入领域创下多项“深圳首例”,用毫米级的精准操作诠释着:心内科医生的手术刀,既要剖开病灶,更要缝合希望。
在心脏上“夹夹子”的突破者
“就像给漏水的心脏瓣膜装个隐形夹子,不用开胸就能让心脏重新高效工作。”彭俊拿起心脏模型,向患者家属演示二尖瓣钳夹术的原理。2022年4月,这项被称为“在心里夹个小夹子”的技术,在他手中完成了深圳东部地区首例临床应用,让80岁的陈阿伯重获新生。
彭俊(左一)开展手术
陈老伯就诊时已因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反复心衰,走20分钟路就喘不上气,多家医院因高龄和复杂病史建议保守治疗。“当时他的心脏就像个破了洞的水壶,每跳一次就有部分泵不出去的血液会回流。”彭俊回忆,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来说风险极高。而微创的二尖瓣钳夹术,只需通过股静脉送入导管,在超声引导下用特制夹子将松弛的瓣膜精准夹合,缩小反流面积。术后第三天,陈老伯就能下床散步。如今随访两年半,他心衰指标持续正常,体重也增加了不少。
这项技术当时在深圳仅有两家医院能开展,为何敢在高龄患者身上尝试?彭俊的答案藏在术前准备里:多学科团队术前多次进行联合会诊,心脏彩超科精确测量瓣膜形态,麻醉科制定了备用方案,肾内科评估透析风险,最终形成手术预案。“我们不是冒险,是把风险算透了再行动。”他强调,手术前后,多学科团队协力配合,如同为患者筑起的最后防线。
彭俊表示,如今,这项手术术后平均住院日从传统外科手术的14天缩短至5天,费用也降低了,愿意接受这项手术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突破,更在于让更多人用得起。”
破解钙化难题的“破壁人”
冠状动脉钙化被称为心脏介入手术的“珠穆朗玛峰”。当血管壁像石头般坚硬,支架无法撑开,传统手术常被迫终止。彭俊团队首批引入的震波球囊技术,如同给血管装上“微型破碎机”,用低频冲击波安全碎裂钙化斑块,为复杂病例开辟新路径。
手术期间
一位80岁的老太太曾辗转三家医院,因冠状动脉主干钙化堵塞被告知“只能药物维持”。她的血管钙化严重,造影显示血管呈“爆米花状”钙化,就像生锈的水管内壁布满坚硬锈块。彭俊团队经过全面评估,果断采用当时的新技术——震波球技术为老太太进行治疗。
“最紧张的是震波释放瞬间,既要打碎钙化,又不能损伤血管壁。”彭俊描述,手术时需全程盯着血管内超声影像。这场耗时4小时的手术,让张老太的心绞痛彻底消失,如今恢复良好。她的儿子在手术成功后感谢的场景,成了彭俊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珍藏画面。
“不是所有医院都敢接这类手术。”彭俊坦言,每次操作都像在钢丝上跳舞——高速旋磨可能引发血管穿孔,震波能量过大会导致夹层。为此团队定下铁规:复杂手术一天只排一台,确保医生在最佳状态下操作。手术间常备的“急救包”里,除了常规器械,还有备用的覆膜支架和抢救用药,“我们不追求速度,要的是每个步骤都经得起推敲。”
92岁每分钟200次心跳的生死营救
“92岁不是手术禁忌,生活质量才是。”这是彭俊常对团队说的话。2022年疫情期间,当时91岁的李老太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心慌胸闷甚至晕厥,心跳最高达200余次/分钟,相当于正常人心跳的三倍。药物只能暂时缓解,而射频消融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但如此高龄的手术案例在深圳寥寥无几。
彭俊分析病情
家属最初坚决反对:“老人年纪这么大,经不起折腾。”彭俊带着团队制作了动画视频,用“电路短路”比喻异常的心脏电信号,解释手术就是“找到短路点并消融”。当看到视频里导管像“微型导航仪”般精准到达病灶,李老太自己拍板:“我签字,充分信任你们!”
手术台上,三维标测系统构建出心脏电生理地图,彭俊操控消融导管穿过血管,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找到异常传导束。3次精准放电完成病灶消融,心跳瞬间回落至75次/分钟。术后第二天,李老太就能自己吃饭。如今随访三年,再也没有发作。
受到类似案例启发,科室针对老年患者沟通难题,创新推出“三维沟通法”:用模型演示手术流程,用视频展示同类病例,让康复患者分享感受。一位80岁的江西老太曾因丈夫术后去世而抗拒手术,彭俊带着术后多年恢复良好的患者上门交流,最终打消老太顾虑。如今这位江西老太的起搏器工作正常,还能帮家里做些轻活。“恐惧往往源于未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复杂的医学问题转化成患者能理解的语言。” 彭俊说。
从“单打独斗”到“体系作战”
2017年彭俊初到龙岗时,心内科整体的手术量较少,复杂病例大多转诊。如今科室年均手术量达1500-1800台,开展的技术覆盖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冠脉介入等各个领域,成为深圳市首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定点单位。这背后是他构建的“三驾马车”发展模式。
亚专业细分如同给心脏疾病“分科诊疗”:冠脉组专攻复杂血管病变,电生理组聚焦心律失常,结构组钻研瓣膜疾病,高血压达标中心则专注慢病管理。每个亚专业由1名学科带头人带领若干名青年医生,形成“人人有专攻”的梯队。
图为彭俊
多学科协作打破科室壁垒:针对心衰患者,心内科联合肾内科、呼吸科、营养科制定“心肾同治”方案;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与儿科、超声科建立绿色通道,最小手术患者仅2岁。这种“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
在人才培养上,彭俊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定期邀请国内顶尖专家来院手术示范,每年选派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前往国内外知名心脏中心进修,带回更多先进的经验。科室一位“95后”青年医生介绍:“彭主任总说,技术落后会耽误患者治疗,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紧迫感。”
铅衣下的医者温度
心内科医生的衣柜里,都挂着一件30斤重的铅衣,那是他们对抗辐射的铠甲。彭俊的铅衣袖口已磨出毛边,“每次穿铅衣就像负重行军,一台手术下来,里面的手术衣能拧出水。”他笑着说。这份坚守背后,是患者带来的温暖动力。陈老伯术后恰逢五一,他开心地致电彭俊:“在心里‘夹上小夹子’后,我气也不喘了,下地能走很长时间。4月底做手术,还能赶在五一假期前出院回家看我的大胖孙儿们!”透过电话,彭俊仿佛能看见陈老伯笑意盈盈的脸。
彭俊查房
彭俊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关怀上,也体现在对科室成员的挂心上。心内科护士长刘金静回忆,科室曾有两位护士遇到困难,一位护士的亲妹妹患上恶性肿瘤,另一位是新入职还没开始领工资的护士,经济上存在困难。彭主任得知后,主动号召大家提供帮助,“他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也让我们更愿意为这个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在临床一线,彭俊望向窗外的医院花园,那里有患者在散步。“你看,他们能正常呼吸、自由行走,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从首例二尖瓣钳夹术到复杂钙化病变的常规化治疗,从单一的冠脉介入到全链条心脏健康管理……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手术室里,那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正见证着更多生命奇迹的发生。
策划 | 王玩珠
监制 | 蓝晓芳
统筹 | 蔡鹏飞
文字 | 郭语扬 张迪
图片 | 黄杰
海报 | 郭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