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走基层|技术西移,承德果农荒漠上造绿洲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8:10:00    

4月20日,张宇明(右)和苹果种植专家伊凯在智能日光育苗温室查看苹果新品种扩繁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谷雨时节,记者自承德驱车沿阴山山脉一路向西,森林绿、草原青、戈壁灰褐,沿途色彩依次更替。

在90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塔汗其嘎查,大风席卷尘沙,春色朦胧。但穿过一阵风沙,一片绿洲突现眼前:一行行高约2.5米的苹果树顶着嫩叶、冒着花苞,迎风摇曳,空气中散发着淡淡花香。

果园旁,皮肤黝黑、嘴唇干裂的平泉尚泽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明正指挥技术人员,用钩机开挖树坑,栽种新苗。

“地上这么多石头,树能成活吗?”听着钩机下的金石碰撞声,看着大如西瓜小如鸡蛋的石头,记者禁不住发问。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问过我。”张宇明说,石头能增加土壤透气性,反而成了根系生长的“帮手”。

乌拉特前旗地处乌拉山南麓、黄河“几字弯”顶端,属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生态脆弱,年均降水量仅200多毫米,蒸发量2300多毫米,是“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20多年来,为遏制风沙,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我们在推进国土绿化过程中,也尝试栽种‘123’小苹果、山桃、山杏等果树,但因为缺乏技术,果树长期无人管护,一直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乌拉特前旗发改委副主任张君毅说,2018年,在一次培训中,他结识了张宇明,为荒漠种出好果树带来转机。

2020年,尚泽果业带着技术西进乌拉特前旗荒漠戈壁。

“一般来说,像这里1月份平均温度-10℃至-14℃的区域,不适宜苹果生长。”正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的尚泽果业技术顾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伊凯告诉记者,让不适宜变成适宜,需要从品种改良、技术改进、管理创新等各个环节入手。

走进6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日光育苗温室,去年花费1600万元购买的“幸福美满”红肉苹果新品种,已经发芽抽枝,5月底,即可开始嫁接。

“现在已嫁接栽种的6000多亩果树,基本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契丹香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寒性,亩产2500多公斤。”张宇明说,“幸福美满”红肉苹果分“幸红”“福红”“美红”“满红”四个品种,实现了易着色、免套袋、红肉耐贮、酸甜可口、富含类黄酮等多性状聚合育种新突破。今年,计划嫁接2000多亩。

除了新品种,果园里处处有乾坤:无人机授粉、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为节约水资源,我们在地下60厘米处铺设了防渗膜。下一步还要铺设加热装置,让春来早、冬延迟。”张宇明说,经过5年试栽,无论是树的生长、树体结构,还是产量和果品质量,都可与河北平泉基地种植的相媲美。目前,已与一家大型果汁生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年最大采购量达40万公斤。

另外,他们还创新推行“苹果+芍药”间作模式——芍药根系固沙改土,花期吸引游客,5年后采收入药,亩均年增收超万元。

塔汗其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音是果园常客。“绿油油的果园可是个‘宝库’,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每年村里牧民能增收200多万元。”宝音说,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发展苹果种植。

近日,尚泽果业又与当地政府和牧民签订了1.3万亩低效林、退化林改造提质协议,苹果种植面积将达到2.1万亩。

“计划5年内推广种植8万至10万亩,构建‘育苗—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多赢。”站在苹果树下,张宇明的目光越过绿洲,投向更远的荒漠。(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