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三个关键词,藏着平凉的文艺范儿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7 11:17: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凉爽的晓风,悠闲的生活,公园里不停歇的文艺演出,平凉似乎永远地属于初夏,风华正茂,蓬勃快乐。

这份快乐正在持续加码,“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20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将于5月18日拉开大幕。这是平凉市2025年市列为民实事——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的一项重要活动,鞠萍、戴志诚、巩汉林、刘全利、刘全和、王二妮、云飞等知名艺术家齐聚平凉,带来一场充满欢乐和畅意的文艺盛宴,让平凉的五月更加热闹欢腾。

平凉自带天然文艺基因。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为平凉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今,这里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空间、街巷肌理和生活形态,呼吸之间,都是满满的文艺范儿。

平凉的文艺范儿,都藏在这些关键词里。

诗 意

平凉是一座充满诗情的城市。

对于平凉人而言,崆峒山足以代表平凉的诗意气质:论“容姿”,她是“西来第一山”,到了山下,但见主峰马鬃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峰顶的宫观依顺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重檐飞角,凝重精巧,甚为壮观。如果逢着雨雾天,则会看到崆峒山皇城的云海奇观,山色更显空灵迷蒙。山是静态的画面,云海便是飞扬灵动的渲染,飞旋、腾跃、回转、曲折……虚实相间之间,呈示了宇宙万物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论“内涵”,她内在的文脉从唐代至民国从未断绝。文人墨客们前赴后继,浩浩荡荡在这里挥就了无数篇名篇佳作。李白在《赠张相镐》中,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这样的诗句,一股豪气直冲胸臆;杜甫在《寄高三十五书记适》中,写下“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令人感奋。谭嗣同的《崆峒》,写尽崆峒山的山之高和山之奇,天地浩然之下充盈其间,成为历代咏崆峒诗词的压卷之作。

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崆峒山上吟诗作对、煮水烹茶、抚琴焚香、挥毫泼墨、问道听曲、赏月观雪……这种对诗意生活的追求,成为古代文人生活的潮流,也为崆峒山下的这片土地留下了风雅的基因。

诗人们与平凉的绵绵不绝之情,不仅成就了这方水土与诗歌的千载情缘,而且赋予了平凉本土诗人以足够的营养,催生了他们的灵感火花,丰富了平凉的文化底蕴。平凉文化学者李世恩对平凉历代诗词颇有研究。他说,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过从甚密、多有诗文酬唱的牛僧孺,钟情于诗歌创作,写下了《席上赠刘梦得》等,被收入《全唐诗》。诗学李贺,尤以词闻名于世的牛峤,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其婉约艳丽的词风受到词学界的普遍关注。颇有儒将之风的吴玠,不仅工书,且擅长诗文之道,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传世佳作。特别是一代才子赵时春,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华章,被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称许为“文首南宫选,名高北斗先”,开平凉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清以来,平凉涌现出一大批在甘肃有影响的诗人,特别是乾隆年间的女诗人江瑞芝的出现,打破了关陇地区女性诗人长期沉寂的局面,被后世评为“至性缠绵,韵成天籁,赋物颇工”。陇上著名诗人王源瀚著有《六戊诗草》六卷,被陇上著名学者慕寿祺激赏为“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清代末年的受庆龙曾壮游天山,写下了《博达游记》诗集,被日本友人称赞为“慷慨悲歌之士”。

诗言志,歌咏言。三千年的日月星河,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过雨打风吹的千古风流,栏杆拍遍的江山咏叹。

源自千百年来的文采风流绵延至今,对生活的关注使平凉现代诗歌显得更为动人,老一辈诗人姚学礼、邵小平、师榕等对西部的书写,彰显了平凉风骨;当下活跃的中青年诗人根植平凉这块厚土,不断拓展新的写作领域:李满强、独化等笔下草木与萤火,弥散着人性的关怀;魏向迥、何小龙、苏卯卯、何泊云、富永杰、胡忠喜等从日常生活里采撷的诗意,闪烁着智性的光芒;马路明、陈宝全笔下“骑着自行车去唐朝”“长在苹果上的村庄等”,凸显着浪漫主义的气息:还有彩虹、二月兰、雨歌、万万等女性诗人对爱情的追寻与阐释……在平凉,诗歌与生活本身保持着一种舒缓的关系,诗人们从容地徜徉其中,俯拾点滴诗意。

传统

走进平凉,仍然能看到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崆峒古镇,商贩的吆喝声与茶馆的谈笑声交织,戏台上生旦净丑的演绎与陇东美食的香气相融,勾勒出一幅烟火气十足的生活画卷。位于古镇的非遗一条街的市戏曲博物馆传承着“乡土、乡音、乡情”,成为传播平凉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占地1066平方米的戏曲博物馆,巧妙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设计。南门以平凉地域文化为基调,古朴厚重;北门形似状元帽,寄托“出状元”的美好寓意。主楼与东西厢房通过连廊围合成院落式空间,中央的“百姓大舞台”搭配茶座,既聚人气又显雅致,成为游客品茶听戏的理想场所。

博物馆的展陈堪称匠心独运。明清戏服展室中,跨越四百年的服饰珍品令人叹为观止。明末清初的白龙蟒戏服以金丝绣制,龙纹腾云、牡丹江水纹暗藏“四季平安”的深意;清代黑蟒袍罕见地以手捻金线绣出十条飞龙,配以祥云仙鹤,尽显“江山永固”的恢宏气韵。武将专属的“黄金靠”甲衣,以三蓝绣捻金工艺塑造金龙吐焰的威仪,刚烈中透出东方美学的精致。这些针脚间的艺术密码,无声讲述着戏曲服饰承载的文明记忆。

皮影展区则铺开另一幅历史长卷。褪色的清代皮影褪不去细腻刀工,生旦官将的衣袂褶皱间仍流转着匠人巧思。表演区内,艺人的十指牵动皮影演绎悲欢,幕布上秦香莲的哀怨与陈世美的负心跃然眼前,引得观众纷纷探身幕后体验操控之趣。这种古今对话的鲜活形式,让静态展品焕发出动态生命力。

博物馆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其构建的互动生态。70平方米的体验舞台让游客化身戏中人,脸谱绘画、皮影操作等环节打破观展界限。当游客在戏服前驻足,在皮影台畔喝彩,方寸舞台便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枢纽。这种接地气的传承模式,完成了非遗活化的最优解——让艺术回归市井,让文化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

非遗一条街集合了剪纸、泥塑、安口瓷器等十几种非遗文化产品,打造出了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平凉人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平凉”。

与崆峒古镇相隔数公里的丹鹤楼美术馆,是平凉的文艺会客厅。

丹鹤楼美术馆位于富春园东侧,一条临泾路笔直绵长,道路两侧小区众多,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汽车日夜不息穿行,周遭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指向速度、喧闹的市井生活。丹鹤楼美术馆就静立在这片闹市中,向公众敞开,成为隐逸在城市里的文化景观。

丹鹤楼美术馆门头的设计是从古代建筑的飞檐中汲取灵感,斗拱将屋檐托起交叠的曲线,将纵向的力量横向拓展,在屋檐转折的角上,做出翘起的飞檐,暗藏“丹鹤振翅”之意,朴拙中透着轻灵、昂扬之感。“丹鹤楼”三字馆额,由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题写,笔力劲健,气象重拙,有金石之味,为美术馆平添神韵。步入600平方米的美术馆,生机盎然的绿植与光点亮空间,营造出静谧优雅的氛围感。馆内曲径通幽,视线清明通透,纯粹优雅的原木色调,中式的陈设,每个细节都是中国文化的味道。美术馆的二楼延伸处,有一方开阔的庭院,院里种着松柏和各色花卉盆景。艺术滋养精神,庭园则为美术馆带来光与风,清寂与唯美。在这里,与古人对话,与自然轻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时间在这里变缓,生活在这里变慢,在纯净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内省,获得一份精神真正的“大自在”。

美术馆里既有20世纪中国书坛力可扛鼎者康有为、于右任等人的墨宝;也不乏陈献章、顾颉刚等著名学者大儒手书真迹;既有本土科举进士、举人的笔墨丹青,亦有陇东四家汪若南、曾鲁斋、张观雪、刘芳铭的书画珍品,蔚为壮观。

悠悠岁月里,遍布城乡的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是行色匆匆的城市里理想与美好的停驻,它们以优秀文化历史为传承,以存真、交流、研学为宗旨,立足崆峒,放眼全国,引领人们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感知,提升着城市文化品位与气质。

浪漫

如果有一座城,平静而舒缓,能安放下你我的焦虑、压抑、慌乱;如果有一座城,四季分明、阳光满怀,有着包容的胸襟;如果有一座城,有郁郁葱葱的花园,有宁静质朴的古宅,透着骨子里从容气质;如果有一座城,每天都能吃到不重样的美食,“如果”说这些都可以实现,那它唯有一个名字——平凉。

爱意东升日落,浪漫至死不渝。这座有着“书画之乡”“围棋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之称的平凉,浪漫与闲适无处不在。

平凉的夏天,被公认为是最舒适的时候。三伏天,热浪滚滚,仿佛能把一切都融化,当世界被热浪裹挟,在“湿热交蒸”中达到沸点时,平凉这个横跨陇山东西两麓的宝藏城市,却凭着清凉与美好一跃成为“国家森林城市”“避暑旅游优选地”,并拿到了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

当体会过酷暑难当,才更加懂得平凉夏日凉爽气候的稀缺性。平均海拔1000多米,林草覆盖率44.71%,夏季的平凉有多清凉?答案是,平均气温20℃。

清凉的,是平凉的山。

最负盛名的当属5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道源圣地崆峒山了。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温柔地环抱着它,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已知名植物已达1000余种,为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氧气。置身于崆峒山的怀抱,绿意盎然无边无际,如同生命的赞歌,在天地间回响不息。云海、湖泊、山川,平凉也有自己的阿勒泰,穿梭于云崖寺的峰峦之间,抬头望向远方,山峦起伏,与天相接,那是一片让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壮阔。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林茂草丰,曲径通幽,大自然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为你送上奇、险、峻、秀、妙的视觉盛宴。还有那以“丹崖流珠、古柏龙蟠”驰名的龙泉寺,是一处隐匿的清凉仙境,无垠的翠绿屏障,轻轻亲吻着每一个逃离酷暑、寻觅宁静的灵魂。回山、荆山、五龙山、文屏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平凉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不尽的青山藏着自然界的无尽秘密,一一等待着你的探寻。

清凉的,是平凉的绿。

除了天然的馈赠,遍布平凉城乡的绿是渐进式铺展的。

崆峒山下,泾河岸边,朝阳喷薄欲出,光芒染红天边的云彩,染红河水的粼粼细浪,不远千里造访的鸟儿在空中张着梦想的羽翼,自由盘旋、飞翔……这难得的浪漫之景,与泾河沿河的绿色景观带相互呼应,一切都在平静中相互融合,共同交织成深邃优美的生态画卷。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让曾经市民望而却步的泾河“华丽变身”,成为河水清澈、水鸟翱翔、河岸如茵、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观带。人们在龙隐广场驻足休闲,在泾河生态园散步健身,在崇文园悠然练琴,在传书广场打卡拍照……八大泾河新景观让泾河两岸绿意盎然,充满诗意。

这两年,有好几个大“海绵”与市民见面。2022年10月1日,平凉活力公园建成开园。2023年7月29日,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开园。如今,平凉形成了11万平方米带状海绵公园,公园之于平凉居民,不是需要提前安排计划,正正经经逛的地方;而是“可以平静地获得、融于日常”的生活本身。会“呼吸”的不止有公园、绿地,还有街道、居住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平凉市顺着城市原本的“肌理”与“脉络”,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块绿色“大海绵”。

清凉和浪漫,是平凉的基调。

中区城区的酒吧一条街、崆峒不夜城、南门夜市里的酒吧、夜宵摊,组合在一起一点都不违和。酒吧是平凉流行音乐人的小小根据地,他们在这里诗酒趁年华,以艺术之名,聊百味人生。但是,文艺不是平凉的全部,文化艺术喂饱了灵魂,但空虚的胃还亟待填充,酸汤面、饸饹面、浆水面、花花面、牛肉面、刀削面、炒面、庄浪暖锅、羊肉泡、开锅羊肉、红牛涮锅、卤牛肉、回族蒸鸡肉、静宁烧鸡、静宁大饼、泾川罐罐蒸馍、酒米卷卷、酒米粳糕、粽子、甜醅子……一顿饭,起承转合,在平凉吃过,味蕾会有被惯坏的嫌疑,不然为何再吃别的,总觉得没有滋味?

一条条美食街、文化街,还有寻常巷陌,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将人与人链接起来,编织成了平凉人的生活。这种文艺与市井并存的方式,早已扩散到了平凉大大小小的街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雅俗共乐,这就是平凉的生活。

平凉人以墙为纸,绘出城市艺术生活新空间。墙面上,老旧的小卖部、公共汽车站将人们的记忆拉回那个充满乡愁与回忆的岁月。这种柔性的城市更新不仅为城市注入艺术气息,也发挥了凝聚城市共识、传递人文关怀的功能。

如今的平凉,将所有历史的珍藏都妥帖地放在博物馆明亮的玻璃展柜中,将平凉儿女的铮铮铁骨藏于街头巷尾的繁华喧闹里,变成一种根系里的支撑。摊开平凉的日常,你会在家长里短的琐碎与活色生香的娱乐之中,看到平凉最迷人的部分。

诗意、传统、浪漫,勾勒出平凉的文艺气质。城市的文艺空间,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也在影响着城市。选择,是一种力量,当我们在个人生活中追求着幸福,并推动城市与我们一同改变的时候,当我们活出自己的新天地的时候,我们都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将为平凉带来更多的欢笑。五月的平凉,风含情、水含笑,你要不要来看看,这欢乐的平凉,这烟火的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