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树长歌 | 檀山上的半截古槐,见证跨越70多年的感恩故事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1:03:00    

“荥阳二十里铺有一棵古树,是国槐,有300多年了”,一位名叫刘华领的老人,通过“寻树热线”向我们打来了电话,“这棵树不仅是我们家,也是二十里铺村和整个檀岭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古树长歌”系列策划推出以来,有不少网友在稿件的评论区留言推荐古树,也有热心市民打来电话,分享古树与自己的故事。

电话中得知,刘华领是二十里铺村的一位农民,今年79岁了,他推荐的这棵古槐又有什么故事呢?

△枝叶繁茂的老槐树

半截古槐守檀山

沿着郑上路西行,过了绕城高速,就明显感觉到地势的起伏。这是一条东西绵延十余公里的土岗,荥阳人都叫它檀山或檀岭。刘华领口中的国槐,就在檀山织机路西侧的人行道上。

原本,它是刘华领家院子里的一棵树,2016年,二十里铺整村拆迁,这棵树留在了原地,成为织机路上的一棵行道树。

从郑上路左转到织机路,远远地就能看到它。老槐树枝叶繁茂,枝干弯弯曲曲地往左右生长,像一把撑开了的伞,最外围的一些树枝压得很低,伸手就能够到。

这棵已经生长了300多年的国槐,“个头”还没有附近新栽的行道树高,一个原因,我们走近国槐就能发现,它的树根比路面要低了将近一米,倒不是它原来就长在了坑里,而是新修的织机路垫高了;另一个原因,我们从刘华领口中得知,古槐的上半身几十年前就已经断裂消失了,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它的下半身。

原来,这是一棵半截的国槐。

△半截的国槐

“听我老奶奶(曾祖母)说,这棵树上面的树干很早之前就干枯了,里面还有空洞,下面的树枝却一直长得很好。我小时候还见过它干枯的树干,挺直挺高的”,刘华领回忆着,“直到1962年夏天的一天,那时候我放暑假,夜里正在睡觉,忽然‘咔嚓’一声巨响把我惊醒了,往院子里一看,是槐树上面的树枝倒了。”

当时的场景让刘华领印象深刻,古槐一下子降低了将近一半的高度,倒了的树枝都碎了,树皮散落一地。“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刮风,可树枝就是在那个晚上倒了”,刘华领说,“到现在,我还觉得很奇怪。”

向上的枝干倒了之后,这棵国槐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60多年来,它没有再怎么长高,新发出的枝桠开始“横向生长”,也为树下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绿荫。

△树下乘凉的老人

“这主要是因为新发的树枝没有了遮挡,不用向上生长就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古树保护专家、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靳红军说,“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

不断“横向生长”的古槐,和它所在的檀山也越来越相似。古槐不高,却成了二十里铺村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檀山也不高,却沉睡着两位唐代诗坛巨匠。这真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言,巧了,说出这句话的大诗人刘禹锡就埋葬在这里,古槐的北侧就是禹锡路,沿着这条路向西走不到2公里就是刘禹锡墓,今天的人们在这里建了刘禹锡公园。古槐的东侧,与织机路平行的是商隐路,道路的东南边是李商隐公园,门口一座锦瑟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公园东北角,青松环绕中,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就长眠于此。

这对相差41岁的诗人,一个以雄浑破悲秋,一个以婉约诉衷肠,生前或许未曾谋面,死后却隔着一棵古槐,以诗魂相望,共同守护着檀山之上的文脉。

△古槐在织机路旁安然伫立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感恩故事

檀山上的二十里铺村就处在历史文脉与现代交通交汇点上。“五里一亭,十里一铺”,乾隆年间,二十里铺村因距荥阳县城二十里而得名,此时,这棵国槐在刘华领家的祖宅里已经长得很高了。

作为荥阳通往郑州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清末民初,二十里铺村的工商业很发达,街东头有染坊、油坊、酒坊和车马行,“我们家南边有家冻饼行,方圆几十里的柿饼都在这里炕”,刘华领回忆,“这家店的生意遍布中原各地,往南甚至到了武汉、广州。”

发达的交通与商贸,让二十里铺成为大江南北客商的汇集地,也让古槐见证了一场跨越70多年的感恩故事。

△老槐树生机盎然

那是2017年,一位外地人突然找到了刘华领。“这个人说自己的爷爷解放前曾经在二十里铺做生意,突然染上了重病,是村东头的一位村民让他住进了自己的家里,并找郎中给他看病,算是救了他一命”刘华领细细地向我们讲述了这段往事,“当时,这个人已经90多岁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孙子找到救助他的人,再道一声感谢。他就记得这家人家里有一棵老槐树。我一听老槐树,就能确认,救人的应该是我的长辈,也就认下了这件事,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70多年过去了,二十里铺村也刚刚经历了拆迁,庆幸的是,这棵老槐树还矗立在那里,让这段跨越时空的感恩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

△皲裂的树皮

古槐像一位老人

经过拆迁安置的二十里铺社区就在古槐的东侧,刘华领的家靠近商隐路,每次去看古槐,都要穿过整个小区,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地来到织机路上。

看到自己家的槐树如今成为众多路人的纳凉点,他非常高兴,还向荥阳市的城管部门建议,在古树周边放置了长凳;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烟头和饭盒,他从家里带来扫把将树周围打扫干净;看到有人伸手去折槐花或槐叶,他忍不住就上去挟邩(xié huò)几句,并拿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出“警告”:

“树上的叶子和槐花都不要摘,我小时候,就是吃了用槐树叶做的饭,后来鼻子又红又肿,别的小孩都叫我‘红鼻子’,这个外号跟了我好多年,不信,你们去二十里铺问一问。”

△槐花

前几年,织机路上管道施工时,古树惨遭破坏,树根被挖断,周围堆满了建筑垃圾,刘华领心疼得要命,他四处奔走,终于在荥阳园林中心的干预下制止了破坏行为。

如今,这棵300多岁的国槐,被围栏环绕着,它树皮皲裂如沟壑,像是写满了甲骨文,树干上却倔强地抽出一簇簇新绿。看着古树的生长环境,靳红军告诉我们,“因为四周地面抬高,给古树排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旦因连阴雨造成积水,应该及时排水,否则就会危及古树的生命。”

对古树的保护刘华领一刻也没有松懈,“看到你们写的古树的故事,我也想把这棵老槐树的故事说出来,希望在树下乘凉的人能知道这棵树的经历,对它多一些保护。”

与古树相伴了几十年,刚刚过了79岁生日的刘华领说道:“老槐树就像一位老人,我对它是有感情的,不知道你明白不?”

△像念珠一样的果实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袁连贺

摄影 | 袁连贺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张雪宁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登封市文物局/荥阳市二十里铺社区 刘华领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