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艺战线的烽火尖兵——记抗战老兵、老党员张克霞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08:38:00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以文艺为枪、以歌声为弹,在另一个战场上凝聚民族的斗志,点燃理想的火焰。现居杏花岭区的94岁抗战老兵、老党员张克霞,便是他们当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少年从军:战歌催征踏戎途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面对记者,张克霞老人再次唱起这首《大刀进行曲》。年逾九旬,她的歌声虽不复当年嘹亮,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坚韧与豪情,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救亡图存的年代。

  1931年,张克霞出生。她的童年笼罩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阴霾中。“每天准备干粮,随时准备逃难”,老人对那段岁月的记忆清晰刻骨:“日本鬼子来了,到处杀人放火,隔壁村子几天内被杀害几百人。”

  新四军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老师的一句“你们是中国人,不能作亡国奴”,在她心中埋下报国的种子。1944年,年仅13岁的张克霞毅然加入新四军四师泗南县独立团,成为文工队中年龄最小的文艺兵之一。

  文艺为枪:快板歌声凝众志

  “与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不同,我们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快板、歌本和锅底黑。”张克霞向记者讲述。

  “打一个胜仗,我们马上就编快板、写唱词。战斗捷报必须第一时间化作朗朗上口的作品,传遍军民之间。”老人说,她们把英雄事迹编成歌剧,将胜利喜悦写成标语,就是要让“能打赢、能救国”的信念,顺着歌声、沿着字迹,往每个人心里扎根。哪怕是在艰难的行军路上,这份信念也能借着文艺的力量,化作战士们脚下的劲头。

  张克霞说,那时为了躲避敌机空袭,部队行军大多选在夜里。战士们借着微弱的星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常常一走就是大半夜,疲惫渐渐袭来。张克霞和文工队的战友们赶紧掏出快板,“啪嗒”一声打响:“同志们,把腰挺,黑夜行军咱不怕!翻过山梁子,天明就歇脚!”清脆的竹板声在黑夜里撞开山谷,原本步履沉重的战士们,脚下不自觉就加快了节奏。有的老兵还回头喊:“小同志,再来一段!听着心里就有劲儿!”

  到了隐蔽的宿营地,天刚蒙蒙亮,她们不等擦把汗,又找出从战场上捡来的空罐头桶,蹲在石头旁忙活。桶里装的是从老乡家要来的锅底黑,加水和成墨汁。刷子是用地里硬挺的杂草和秫秸绑成的。张克霞蘸满“墨”,在土墙上写下“抗战必胜”“还我河山”,字儿虽歪歪扭扭,却让路过的小兵停下脚。他伸手摸了摸墙上没干的黑痕,又默默攥紧了手里的枪——那眼神里燃着的光,比晨光还要亮。

  “快板、歌本、锅底黑,不像枪炮能直接打敌人,却能把战士们的心拢在一起。”张克霞说,“就是靠这股子鼓起来的精气神,咱们才能一步步扛住困难,往前冲啊!”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张克霞和文工队战友连夜编排节目《和平使者》,把对和平的渴望融进歌声与动作。演出结束后,队长提议拍一张集体照。那是张克霞人生中“第一次照相”,也是文工队大多数战士第一次拥有的仪式感。

  如今再看这张泛黄的老照片,画面依然清晰:前排的她,身着军装,和两旁的战友们席地而坐,青涩面庞透着坚毅。身后的战友们整齐列队,站姿挺拔,眼中难掩胜利的光芒与投身革命的热忱。指尖抚过照片折痕,老人轻声感慨:“战火中,我们这群孩子献出了最好的青春。如今照片里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

  本色不改:赤心永向山河志

  抗战胜利后,张克霞又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1953年,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赴朝参战。两年后转业到地方,她在平凡岗位上继续默默奉献,从未向组织提及过往功绩。于她而言,昔日的奋战不为功勋与荣誉,只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这份刻入骨髓的家国情怀,也悄然融入家风。

  她的两个儿子和孙子相继穿上军装,将忠诚与担当代代延续。今年6月,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杏花岭区人武部举办“幸得有你,山河无恙”主题活动,借助AI技术修复老照片与历史影像,让张克霞的故事更为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活动中,张克霞应邀讲述抗战经历,结尾时她深情寄语:“希望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让儿孙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采访结束已近正午,几缕强光透过窗帘滤去烈意,洒进客厅。桌上摊开的纪念章,泛出淡淡光泽。张克霞看着这些纪念章,语气里带着几分坦诚的怅然:“我是文艺兵,普普通通的一名小兵,我有这么多纪念章,却没有军功章,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杀过敌人,很惭愧。”

  听记者问起心里最大的盼头,老人说:“我盼着建军百年的那一天,能好好看看——看看咱们的兵娃子身着军装,站得笔直多精神;看看天上的战机编队,飞得整整齐齐多威风;再听听广场上放的军歌,跟我们当年行军时在田埂上、山坳里唱的一样,让人心里直冒劲儿!”说话间,她抬手拢了拢衣襟,眼神跟着亮起来,像是提前瞧见了那彩旗飘扬、军歌嘹亮的热闹光景。


太原日报‬ 记者 阎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