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铜鼓县探索创新“好人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5:31:00    

铜鼓县立足“好人数量与人口占比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基础,进一步完善好人挖掘培育、立体传播、关爱礼遇传承发展体系,通过将“好人基因”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社会风尚培育,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已培育选树各级先进典型207人,其中25人获评“中国好人”,25人获评“江西好人”,1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健全好人基因挖掘培育机制,让草根星光汇成道德星河

一是构建三级联动推选网络。建立“县、乡、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依托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4个实践站,织密好人线索收集网络。创新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媒体寻访、个人自荐四种渠道,累计收集好人线索3800余条。仅“最美铜鼓人”评选就吸引超10万次网络点击,新发掘像孝老爱亲卢为美、新时代好少年吴亚军等草根榜样60余名,形成“全民荐好人”的生动局面。

二是完善科学评选体系。系统出台好人选树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等文件,建立涵盖道德品质、社会贡献、群众认可度等多维度的评选标准。规范“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媒体公示—评审认定”的闭环流程,确保评选公开公平公正。设立“铜鼓好人”“最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覆盖10类职业群体的多元化荣誉体系,16年来累计表彰各类好人207名。建立动态化“铜鼓好人库”,收录300余名好人电子档案,实现好人信息数字化管理。

三是推动好人文化代际传承。在全县103所中小学开展“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活动,组织“争当身边好人”主题队会560场次。乡村少年宫开设80个德育兴趣小组,将客家山歌、采茶戏等非遗传承与德育结合。创新开展“少年讲好人”演讲比赛、“好人故事汇”等活动,5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其中。铜鼓三小学生吴亚军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构建好人精神传播矩阵,让道德力量浸润城市肌理

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整合县融媒体中心资源,在“铜鼓发布”微信公众号、电视、客户端开设“好人好事”“红色文化”专栏,累计推送报道380篇。精心制作《爱心奶奶刘孝英》《少年吴亚军》等短视频86部,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创新推出“镜头里的文明之光”活动,吸引1千余人次参与互动。在公园广场、主次干道设置“好人事迹展示”26处、“善行义举榜”58块,让好人形象成为城市风景线。

二是开展特色宣讲活动。组建由10名各级好人组成的宣讲团,开展“六进”宣讲130余场。创新开设“铜鼓百姓讲堂”,每月邀请好人代表讲述故事,累计举办48期。创作《七旬老人讲解家族红色传奇》《爱与责任:21年的坚守》等文艺作品12部,创新开设“铜鼓百姓讲堂”“板凳课”“道德课堂”等特色载体,将好人事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德育课程及各类主题活动,让“好人声音”直达基层。

三是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在8个社区打造“好人文化墙”,推动好人文化融入104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等实践活动320场次,组织25328名注册志愿者开展服务,打造“逆风飞翔”等省级品牌项目7个。大塅镇公益村依托好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50余家农户增收,人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好人个体”向“好人群像”的转变。

完善礼遇关爱长效机制,让德者有得激活善行循环

一是优化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好人“礼遇关爱”政策,认真落实江西省关爱英模工作长效机制,设医疗、就学、就业、养老等方面提供政策服务,为52名困难好人解决住房、就业等问题,为18名好人子女提供就学帮助。创新“积分制+道德银行”模式,在3个乡镇设立“积分超市”。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县领导联系帮扶25名“中国好人”,传递“德不孤,必有邻”的温暖。

二是强化社会尊崇激励。在全县重要节庆、典礼活动中设置“好人荣誉席”,持续提升好人的社会尊崇感与获得感。建立“道德红黑榜”公示制度,在104个村(社区)张榜公布。在县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好人优先”窗口12个,全县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达95%,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三是转化志愿服务质效。精心打造“伴童知新社”“党建红帐篷”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建“1+9+N”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推动“好人文化”和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带动农户增收,既弘扬了正能量,又带动了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全县红色研学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