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所长,您可得帮我们评评理!”每当这句带着哭腔的求助声响起,孟庆磊就知道,又一场“家务事”等着她用耐心与智慧去化解。在从事基层调解工作的15年里,她调解婚姻家庭纠纷80余起,成功率达95%,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庭纠纷的‘和事佬’、家庭矛盾的‘灭火器’”。
去年夏天,辖区的王大姐哭着来找她帮忙写个离婚起诉书。王大姐说,她与丈夫老杨结婚14年,有一男孩已经13岁了,近几年因做生意投资失利,老杨沉迷酗酒,有时候还和一些狐朋狗友玩牌,整天整夜不回家,家里积蓄也几乎被他挥霍一空,王大姐忍无可忍要离婚。孟庆磊先请王大姐坐下,递了一包纸巾让王大姐擦干眼泪,并为王大姐倒了杯茶水,静静听她倾诉了两个小时,等大姐情绪平复后才开口:“大姐,离婚容易,但孩子才13岁,刚上初中,您想过他心里会有多难受吗?孩子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随后,孟庆磊三次上门找老杨。第一次,老杨抵触情绪强烈,拍着桌子说“这是家事,不用你管”。孟庆磊不急不恼,耐心的从情理法给老杨讲夫妻14年的感情不易、讲王大姐默默扛起家计的辛苦、讲孩子班主任反映的“孩子最近总走神”的现状、讲《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有关法律内容。老杨从情绪激动到默不作声的变化,孟庆磊看在眼里。第二次,她带了村里的普法志愿者来,用身边真实案例讲了酗酒和赌博的危害。第三次,她让老杨的儿子给老杨打了电话,孩子一句“爸,我不想家散了,有爸有妈才是完整的家”,让老杨红了眼眶。最终,老杨向王大姐保证:以后再也不酗酒不赌博,好好过日子。王大姐也同意再给一次机会。半年后回访,老杨已经改掉了酗酒的恶习,一家人准备来年承包点耕地,认真生活,为将来孩子上大学攒一些积蓄。
面对复杂的家庭矛盾,孟庆磊积极创新调解机制,推动建立“司法所-村委会-妇联-派出所”四方联动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模式。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信息、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形成“法律宣传+情感疏导+跟踪回访”的调解闭环。在处理王奶奶和她四个儿女之间的赡养纠纷时,孟庆磊在得知消息后,迅速联系村委会干部了解情况,邀请妇联主席共同向子女普及关于赡养的法律规定,派出所民警维持秩序避免子女间因多年积怨出现过激行为。经过多次调解,从亲情、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劝说,成功化解矛盾,四名子女对母亲的赡养达成一致意见。
孟庆磊明白,预防婚姻家庭纠纷远比事后调解更重要。她积极组织开展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向群众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她常说:“婚调员,调的不是矛盾,是让彼此看见被忽略的温柔;解的是心结;圆的是情分。”婚姻家庭里的矛盾,从来不是冰冷的法条能一刀切的。那些拌嘴、怨怼,说到底是日子过拧了,心离得远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那个慢慢捋顺线头的人,不用强硬的道理“压”人,而是用听得进的家常话解心结,让吵红的脸慢慢缓和,让凉了的家重新有热乎气,这才是我们做这行最实在的意义。
敖汉旗萨力巴乡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地址: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国道111,东100米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刘海林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