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新网关注:荆州非遗“三维活化”探索传承新路径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23:00    

当郢城泥陶的窑火在金家窑·驿渐次亮起,当五彩丝线在绣娘指间穿梭成蝶,当马山民歌的悠扬旋律回荡在荆江两岸——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这些承载楚文化千年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悄然走出深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新光。

近年来,荆州区秉持“保护为先、活化为要、惠民为本”理念,系统推进非遗守正传承、创新转化与文旅融合,推动马山民歌、荆州民间刺绣、郢城泥陶等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根脉延续、活力迸发、效益共享的非遗保护新路。

守正固本让老技艺迎来“新传人”

“长的是喇叭吔,短的是唢呐,哩哩喇哩喇哟,吹得好悠雅吔……”清晨的马山镇裁缝小学音乐教室里,一年级学生正专注学唱马山民歌《喇叭调》。孩子们清脆纯真的歌声,让千年古调焕发新生。

马山民歌被誉为荆楚民歌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这一古老艺术曾面临严峻传承危机:老一辈艺人渐次老去,年轻人接受度低、传习意愿不强。

为破解人才断层困境,荆州区文旅局与马山镇政府协同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在区内8所中小学系统开设民歌课程,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黄清芳、省级传承人段家红等走进课堂授艺。截至目前,已培养“小小传唱人”超过600名。在今年的“与人民同行 弘扬长江文化 赓续千年文脉”——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主题宣讲惠民演出上,传承人张兰兰带领徒弟徐子坤、范雅一同台献唱《马山民歌联唱》,赢得满堂喝彩。

“只有让民歌真正走进孩子心里,非遗才算真正‘活’了起来。”张兰兰感慨道。

创新融合为老手艺注入“新生命”

创新,是非遗薪火相传的关键动力。在荆州区西城街道邻绣工作室,民间刺绣传承人汪宣珍正耐心指导社区女性学习针法。她擅长1:1复织荆州博物馆馆藏绣品,被誉为“荆州刺绣的活字典”。除了开展线下培训,她还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刺绣过程,单场观看量常突破2万人次。

其女李辰婷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更将楚绣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她深研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审美,2024年与荆州博物馆联合开发的《凤栖·楚绣发饰》荣获“有凤来仪 荆州有礼”大赛银奖。她创立的品牌以“楚地有礼”为理念,将楚绣元素巧妙运用于发饰、服饰和家居用品,推动非遗产品走进日常生活。

此外,李辰婷还在多所中小学开设公益刺绣课程,采用“纹样认知—针法基础—创意设计”三段式教学,累计授课超百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她的作品屡次亮相国内国际展会,并通过“宣楚手作”账号吸引海外粉丝超5万人。“文化无国界,我希望楚绣能沿云端走向世界。”李辰婷说。

赋能惠民助老传统成为“新产业”

非遗不能束之高阁,真正“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当代、创造价值。郢城泥陶传承人李良凯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位于川店镇双堰村的“金家窑·驿”,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体验者2万余人次,泥陶体验项目带动整体营收增长30%。“故纸堆”里的技艺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就连周边村民开起的农家乐、民宿都“沾了光”——年均增收达到4万余元。

同样的共赢场景也在其他领域上演:荆州民间刺绣帮助留守妇女、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皮条鳝鱼、荆州鱼糕等非遗美食持续吸引游客;马山民歌更成为乡镇文旅名片,助力枣林岗百姓大舞台、联山菩提泉、范家老湾等景点打造特色体验区。

“非遗不是摆在柜子里的标本,而是促进共富的活资产。”荆州区文旅局局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保护—创新—赋能”模式,加快建设集传承、创作、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推动非遗从“被保护”走向“可持续”,从“活起来”迈向“火起来”。

从传世技艺到时尚产品,从乡土记忆到文旅名片,荆州区正以持续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书写非遗保护与时代发展相融相生的“荆州样本”,为赓续中华文脉、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