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杰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潘明杰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截至2025年5月,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
从社区物业的方寸调解桌,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荣誉殿堂,潘明杰用半生时光在基层书写“和”字。
调解成功率接近100%
潘明杰,今年74岁,大家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潘”。
1998年,老潘是鄞州区东柳街道华光城小区的保安主管,两个月后担任物业经理,一年后成为物业公司副总。
老潘直言,是那些年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很多基层矛盾调解的经验。
老潘正在调解。
因擅长调解纠纷,2012年2月,老潘被东柳派出所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2013年7月,以他名字命名的“老潘联调工作室”成立,这是宁波首家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这些年来,大到五六千万元的遗产纠纷、两三千万元的劳资纠纷,小到“一根筋认死理”的几元钱消费纠纷、“争气不争财”的邻里纠纷,老潘和他的团队累计调解案件3000多件,化解全市重大疑难陈案100多件,涉案金额累计达2.6亿元,调解成功率接近100%,且零反复、零投诉。
因为丰富的调解经验,他担任过宁波市人民调解协会会长,还先后获“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2021年12月16日,潘明杰赴京参加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
老潘正在传授调解经验。
老潘的调解经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老潘的回答是“专业、敬业、情怀”。
专业,要熟悉法律条文,做到“张口就来”,且具备善于沟通的能力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敬业,是尽其所能,全力以赴,夜以继日,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情怀,是在处理完事情之后,老潘会尽己所能让当事人感知到人间的温暖,人性的光芒和向善向上的力量。
老潘正在调解。
这些年来,不论是在烈火浓烟的火场、在肃穆沉寂的殡仪馆还是在人声鼎沸的闹市,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是老潘的“战场”。
他自有一套调解艺术——看似闲话家常,却能在谈笑间抽丝剥茧,精准找到解开“死结”的那根线头。
他曾与时间赛跑,连续15小时不眠不休,成功调解涉及5600万元的遗产纠纷;
他用行动融化坚冰,俯身清理满地污秽,终结了僵持五年的邻里积怨;
他曾坚持500天风雨无阻奔走协调,最终化解21家商户的拆迁矛盾……
“吵架是两个人的游戏,但它有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获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不要将尽孝变成邀功请赏的砝码。”
……
调解时,老潘金句频出、循循善诱,常常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心服口服。
他还是伤痕修复师,在调解时给当事人讲人生道理。
他对“啃老”的儿子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一旦大树枯了,乘凉的人可能会被饿死。”
他总是无私帮助别人,有一次在调解好一起外地打工者触电死亡纠纷后,老潘到殡仪馆给亡者张罗告别仪式……
老潘在工作室翻阅资料。
从调解到传承创新
在多年实战中,老潘将经验提炼成独具特色的“335快乐调解工作法”,创作了《老潘三十六计》《小潘25解》等专著。他的“活水养鱼”“笑里藏心”“将心比心”等36个调解案例成为全市1.4万名人民调解员的工具书,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调解之余,通过“老潘+小潘”名师带徒模式,老潘还带出了108名“小潘”调解员。
如今这些“小潘”深深扎根在宁波基层,将“老潘调解法”的种子播撒在社区街巷,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老潘(左)正在调解。
在潘明杰的积极推动下,宁波市公安局还以“老潘警调中心”为样板,创新推出了浙江省首个《社会矛盾纠纷警调衔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
这一标准不仅明确了接案登记、调解流程、档案管理等全环节操作规范,更成为新入职调解员的“成长指南”——只要按标准执行,就能快速掌握调解要领,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
如今的老潘已是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的常邀专家,市信访局还设立了每周一天“老潘讲堂”。“老潘+小潘”警调衔接矛盾纠纷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减轻了民警20%的工作量。
“老潘警调中心”构建起的“互联网+警调衔接”调解新模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宁波解法,老潘也是全国道德模范中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老潘常说:“我们这些‘和事佬’,就是基层的‘承重梁’。时代在向前,我们调解员也在用脚步丈量民心,这就是我退休后仍舍不得放下调解工作的原因。”
#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