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把尽春风夏作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2:52:00    

潮新闻客户端 张一芳

初夏水果中,樱桃、梅子、枇杷先于其他水果,接踵而至,可谓捷足三姐妹。但樱桃的时令短,梅子味酸,唯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适口,所以更受人们欢迎。宋代诗人周必大称赞枇杷是:“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

枇杷是蔷薇科中苹果亚科的一个属,古名卢橘,原产我国南方各省,为常绿小乔木。《周礼·地官》载:“场人掌园之声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注曰:“珍异,葡萄、枇杷之属。”《西京杂记》记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芳果异树,有枇杷十株。”可见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有枇杷栽植。司马光《枇杷洲》诗中的“周官敛珍珠,汉苑结芳根。”也是枇杷在周、汉时期已被栽植的佐证。

其实关于枇杷古名卢橘有误,其缘起于苏轼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句。有人问:卢橘是什么?他说:“枇杷是也”,后就有了“枇杷,一名卢橘”之说。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之并列陈述。可见卢橘是卢橘,枇杷是枇杷。李时珍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

唐以后,文人雅士吟咏枇杷诗文难计其数。白居易的“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就写出盛栽的景色。羊士谔诗:“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鰯鰯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悦。”描绘枇杷树如亭亭玉女,在秋叶飘落的晚秋季节开始孕育花蕾到寒冬开放,独显高洁。杨万里《枇杷》诗:“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述写之余又多了感慨。其他又如郭正祥《枇杷》:“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周祗《枇杷赋并序》赞之曰:“寒暑无变,负雪扬化……质贞松竹,四序一采……霏雪润其绿蕤,商风理其劲条。望之溟濛,即之疏寥。”明代沈周诗云:“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

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附函说:送上琵琶两筐云云。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诗虽俏皮,但也正说明,作为果品的“枇杷”,不能误写作“琵琶”。

关于枇杷的性状,《群芳谱》有载:“枇杷树高丈余,易种。肥枝。长叶嫩似栗,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形似琵琶,故名。荫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冬开白花,三、四月成实,簇结有毛,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味甜而酢。白者为上,黄者次之,皮肉薄,核大如茅栗。”明代诗人高启更以诗赞美枇杷:“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张舜民则说它“如蜜少加酸”。

枇杷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顶部具黑色宿存萼齿,除去萼齿可见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纸膜质,棕色,内有一至多颗种子。气微清香,味甘、酸甜,适于鲜食。

枇杷树属亚热带树种,原产中国福建、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我国长江流域、江南各省均有栽培,现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而尤以浙江、福建、江苏最盛,品种数以百计,大致可分为白沙和红沙两大种类。白沙类果皮和肉一般均为以淡黄色,皮薄浆多味酸甜。树性较红沙娇弱,易受病虫侵害,产量不丰,果皮遇雨易裂,不耐贮存。就品种而言,红肉种皮厚易剥,味甜质粗,宜于制罐头。而白肉种皮薄肉厚,质细味。江苏苏州吴县洞庭山、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塘栖、福建莆田的宝坑、安徽省歙峡为中国五大枇杷产地。

日本樱岛栽培的枇杷分别叫“早唐枇杷”“中唐枇杷”和“晚唐枇杷”,可见那是在唐代从我国引入的。至于欧美各国培植枇杷,不过是近百年的事。

浙江塘栖的“软吊”“硬吊”“大红袍”等均为优良品种,统称为“塘栖枇杷”。软吊又称“软条白沙”,短卵形,果皮上有很多芝麻似的小点,肉色白而多汁,风味甚佳。硬吊也叫“硬条白沙”,果形小,皮较粗而厚,酸味亦重。分辨办法是看底把:软吊果梗细而软,不易折断;硬吊梗粗而硬,易折断。

“大钟”枇杷为福建莆田特产。倒卵形,果皮和果肉均为橙黄色,肉软味甜汁多,平均果重70克,最大的可达85克。“解放钟”品质亦极好。柔软多汁,味甘甜,平均果重80克,最大者至170克。

江苏吴县的“照钟”,亦是枇杷中的佼佼者。果实较小,呈卵圆形或扁圆形,果皮麦秆黄色,果肉淡黄白色,甜酸多汁,风味隽永。

枇杷富含胡萝卜素,每百克果肉高者可达1.52毫克,仅次于芒果和黄杏,在水果中居第三位。维生素C和B1的含量也较丰富。此外还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鞣质、无机盐钠、钾、铁、钙、磷以及苹果酸、柠檬酸等。

枇杷具有秋萌、冬华、春实、夏熟的特性,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以类者”,被誉为“果中之皇”。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本草纲目》说称其“气味甘、酸、平、无毒”,功用为“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利尿清热等功效,用于肺痿咳嗽、胸闷多痰。《七卷经》云:“味酸,食之安五脏。”《膳夫经》云:“益人。”孟诜云:“温,利五脏。久食发热黄。”

枇杷除鲜食外,最普遍的是做罐头,不仅便于贮藏,而且风味不减。如有兴趣,不妨一试。其制法是:取几个带橡皮塞的玻璃瓶,将枇杷去皮,用刀一割两半,除去果核,剔去内膜(否则带涩味),加入糖汁,入锅烧煮15分钟,取出晾温装瓶,再将瓶盖盖紧。待到冷却,就成为可以放置良久的“罐头枇杷”了。江苏洞庭山生产的“枇杷膏”,是用当地白沙枇杷和中药沙参、贝母等制成,有润肺生津的妙用。还有“川贝枇杷露”,具镇咳去痰等功效。

枇杷树的白皮可治吐逆、不下食等症;花可医头痛伤风。枇杷叶含皂碱素,具清肺胃热、降气化痰功能,用于肺热干咳、胃痛、流鼻血、胃热呕秽。李时珍分析说:“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枇杷核则用于治疗疝气,消除水肿,利关节。北京郊区陈朝陞老中医说:枇杷果是离而合,枇杷核是合而离,所以除可退热去火、疗肝疼外,尤以治疗肠粘连卓有奇效。其法是:将核去壳熬水喝。由此看来,枇杷的药用价值确实是很大的。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阳。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是明台州进士戴复古写的《夏日诗》。以金黄色的枇杷果来下酒,随饮随解,又是古人的一个发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