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5月7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消散,村民郭西栋已蹲在田埂边。只见他指尖在手机上快速滑动,进入“智慧农业平台”,轻点“启动”,不远处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便发出细微嗡鸣,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麦田。
“以前种地看老天爷脸色,现在靠数据当家。”郭西栋笑着起身,望向田边矗立的小型气象站——那是河南移动派驻淮滨县栏杆街道东乡村第一书记王一丁留给村里的“数字哨兵”。这个集成了温度传感器、雨量计和风速仪的气象站,正通过5G网络将实时数据传向云端,为300多亩麦田编织防护网。
2022年10月,当王一丁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初次踏进这个淮河岸边的小村庄时,如何精准高效帮扶就成了他的首要课题。
“我们组建了虚拟团队,从东乡村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结合河南移动的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寻找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王一丁告诉记者。
智慧农业平台、5G+智慧运营工作站、智能化生产车间……随着一个个数智新场景的渐次落地,以数智化为引领,赋能“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日益明晰。
从监测土壤墒情到气象精准预警,从无人机施药到物联网杀虫灯,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重塑着农产品的销售路径。
距离农田百步之遥,5G+智慧运营工作站里,“东乡蟠桃”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直播间售卖的圆润饱满的蜜瓜也颇受网友欢迎。
“我们打造了‘江淮印象’品牌矩阵,通过包装升级、直播带货和智慧物流,东乡的土特产如今已乘着数字快车走向全国。”王一丁介绍,“在村里,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去年,村里的电商农产品销售额超过了500万元。”
行走在东乡村,“数字乡村”的印记随处可见。
乡村智能化剪裁车间里,自动裁床、拉布机等设备高速运转,人工智能算法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一应俱全。在智能化工具的加持下,车间的裁剪能力可达到每小时3000套到5000套。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联防联控平台24小时坚守。“通过屏幕,能清楚地看到村内的道路、厂区、幼儿园等重点区域的实况。”东乡村党支部委员乔艳丽操作鼠标不停变换着屏幕中的场景,“它现在已经是我重要的工作伙伴了,有了这个‘天眼’,乡村治理也走向‘智’理了。”
数智赋能,链上云端。在王一丁看来,未来,东乡村的土地上,还将有更多乡村振兴的“数字交响”在云端回响。
留言板
数智化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锁,更是一个关于人与土地如何共生的未来之锁。驻村帮扶既要当“探路者”更要做“播种机”,今天我们点亮一处星火,明日可能形成数字乡村的满天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