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沃野起欢歌 奋进正当时——呼伦贝尔市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6:33:00    

拂晓初现,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和平村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区,地下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通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将养分精准输送至根系;


万物明朗,阿荣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豆玉米看禾选种平台、大豆对症选药平台、玉米看苗选肥平台正在上演“田畴选秀”;


骄阳似火,我国首个专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装备智造产业园——呼伦贝尔高标准农田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区,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进行扎钢筋、搭脚手架等作业,施工车辆往来穿梭;


华灯初上,根河市敖鲁古雅乡助农直播间内,电商主播正热情洋溢地讲解产品,“三位一体”改革红利搭乘电商快车将呼伦贝尔特产送向五湖四海;


繁星点点,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撮罗子”造型民宿内,悠扬马头琴声伴着篝火烤肉的醇香,农旅融合留住游客“美丽乡愁”


······


这是一幅呼伦贝尔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晨昏万象图”:沃野生金,“丰”景连畦织锦;青山绿水,乡愁落笔成诗。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里,片片着墨点亮丰收希望,细腻笔触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最美底色。


“四良”模式筑根基

北疆粮仓稳增产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融入蒙东振兴大局,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东北全面振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955.7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6亿斤,有望实现十三连丰。上半年,一产增加值达41.6亿元,同比增长5.2%;一产固投完成18.11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市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9586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6个百分点。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呼伦贝尔市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座北疆粮仓正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模式为粮食安全筑下了坚强防线,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良田为基,沃野藏金。我市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质量”和“效率”齐抓,“建设”与“管护”并重的新格局。2011年至2024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830.59万亩,占基本农田的35.6%。当前,88.4万亩续建项目预计年底前完成建设,107.69万亩新建工程蓄势待发,有力促进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良种为芯,“芯片”攻坚。全市47家种业企业深耕大豆、马铃薯等优势领域,全年良种繁育面积48万亩以上,其中大豆良繁面积38万亩,制种量1.29亿斤,领跑全区。2025年依托8个看禾平台,253个优质品种加速推广,进一步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育种成果斐然,累计审定品种94个,“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导粮油品种,“登科5号”列入国家农作物推广骨干型品种,“蒙豆”“登科”系列品种在“三北”地区累计推广4500万亩。



良机助力,智慧增效。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27.8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等环节已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90%。2025年针对优势农作物精准播种、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等短板机具进行重点补贴,提高粮食生产装备能力和作业质量。



良法普及,高产高效。2025年,全市共落实良法推广类示范区215.66万亩,其中,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19.87万亩。通过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确保实现示范区旱作地块粮油单产提高5%以上,水肥一体化地块粮油单产提高15%~20%。


农旅融合添活力

绘就乡村新画卷

立秋刚过,扎兰屯市大河湾镇万亩沙果基地幸福采摘园里果香四溢,累累青果渐染橙红。漫山果园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荒山变形记”——2009年起,通过退耕还林、荒山流转,昔日荒坡蜕变成呼伦贝尔最大的集中连片沙果基地。如今1.12万亩果园滋养着42万株果树,年产万吨沙果,创造1200万元年销售额、300余万元利润,沙果鲜销、休闲采摘、果品加工、林下餐饮、亲子露营等多业态并行,金秋采收季拉动周边千余名农户及脱贫户增收。



“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这片土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田园之美、丰收之乐!”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翟贵韬对记者说。


大河湾的果实经济,正是呼伦贝尔农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整合乡村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挖掘深厚文化底蕴,通过产业联动、完善服务体系、结实联农带农链条、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转型升级。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阿荣旗东光村、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村等12个村成功创建全国、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获评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镇,走出一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新路径。



呼伦贝尔市先后围绕特色果蔬、花卉、美食打造“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等7条国家级精品线路,景实相生、风光入眼、物产盈途;阿荣旗霍尔奇樱桃小镇硕果累累,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万亩赤芍织就锦绣,阿荣旗东光村稻田艺术引人入胜,采撷当季、品味原乡、农趣盎然;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打造的“撮罗子”造型民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民俗村民宿集群游人如织,民族交融、乡韵绵长、美美与共。农旅融合新意奔涌,让山水皆可品读、乡愁触手可及,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与此同时,全市探索推进农牧林区乡村旅游接待户试点建设工作,推行“移动式房屋+牧户游”,首批119个移动房屋在7个旗市区落地生根,带动98户牧民在家门口就业,累计接待游客2.48万人次,配套培训和政策保障体系渐次完善,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三位一体”心为农

服务农户促增收

从城乡融合创新场景“共享菜园”到牧草循环的“信用银行”,从集采降本“农资大集”到云端带货的“直播助农”,在呼伦贝尔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正蓬勃发展,架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着力解决生产资料“碎片化”、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生产合作夯实根基。今年以来,各“三位一体”组织通过土地托管、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机械化服务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站和网格员摸排春耕需求,汇总农资订单1.78万吨,借助农资订货会、大集“以量换价”,采购价较市场价低5%~15%,预计为农户节省成本500余万元。



供销合作畅通血脉。各“三位一体”组织联动农牧业龙头企业、电商服务主体,构建产销联结、线上线下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年货大集、消费品订单等方式,累计供应日用消费品达3906万元。此外,还以订单服务、电商直播等形式开展多种助销业务,累计助农代销助销金额达6101万元,有效推动农牧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



信用合作激活动力。各“三位一体”组织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研发专属产品,提供低息、贴息贷款,构建内部信用互助为主体,信贷、基金、保险于一体的金融支持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各“三位一体”组织累计协调贷款1.41亿元,平均利率可降低0.15~2个百分点,为农牧民节省利息近200万元,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牧产业。


从生产到供销再到信用,“三位一体”改革画卷正在呼伦贝尔大地徐徐展开,既激活了土地等资源要素,让农牧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与就业双赢,又畅通了产销链路,擦亮了地域品牌,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构建起多方共赢的乡村发展生态。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每一片田野都充满着希望,呼伦贝尔农业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丰腴的田野。迈向新征程,呼伦贝尔市从“三农”出发,向“振兴”而行,必将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篇章。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姜悦/文 邢磊 杜金旭/图

美编:崔雪莹

主编:鄂桂晶

监审:毛璐璐 刁岩 郭悦 陈静文

监制:康健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