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得越慢越安全?“五一”别开“龟速车”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9:17:00    

文 | 吴三川

“狂飙突进”的危害早已深入人心,但“龟速行驶”就安全吗?最近,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刷新了一些人的驾驶观。

“龟速行驶”,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慢”。但这里的“慢”有前提条件:从绝对意义上看,是车辆行驶速度低于道路或车道限速规定,比如高速公路设置的60公里/小时的最低限速;从相对意义上看,车辆行驶速度与车流行驶速度不匹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因为红绿灯多、路况复杂、天气恶劣造成的车流缓慢,则不属于此列。

许多人觉得,“开得慢就是稳”,能有多大问题?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数据显示,一辆时速低于平均车速30%的“龟速车”,会导致后方车辆通行效率下降40%以上。城市的道路资源本来就很宝贵,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其安全危害性并不亚于超速行驶:其一,大大缩短了安全距离,容易造成追尾;其二,会让后面的车频繁变道,提高事故发生的概率;其三,人为“添堵”容易激发路怒情绪,引发恶意别车、压车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龟速行驶”只是表象,“分心驾驶”才是本质。比如,边开车边刷视频、打电话,甚至还有边化妆、刮胡子的,不知道是太自信,还是太无知,抑或是太心存侥幸?能心大到这个程度,恐怕牛顿看了都要摇头:这是在挑战人的反应能力极限,还是在挑战物体运动的惯性定律?

好在治理工作也在提速。在上海,内环内高架有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分心驾驶”是其中一个重要查处目标;在成都,“龟速车”治理系统上线,车辆通过监测断面后,最快30秒就能完成“龟速”认定……应当注意的是,识别“龟速”后,也要分情况处置,要看有无主观违法性,让治理更加精细,有的是新手上路太紧张,如果没有造成什么后果,应当适当包容,在宽严之间掌握好尺度。比如,济南交警的做法是,只是低速行驶的话,会采用无人机高空喊话、地面警力拦停警示等方式予以警告,若存在分心驾驶行为,会依法作出处罚。

长远来看,治标更要治本。虽然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一些人对“龟速行驶”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教育,让文明驾驶、“适速”驾驶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在驾驶培训考试阶段强化对“慢速观”的纠偏,加强培训和考核,在“第一道关卡”上发力,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思路。

正如一位老司机所总结的:“快不是盲目的快,慢不是刻意的慢。”“五一”假期在即,面对这波出行高峰,安全意识更要放到高位。在技术与文明交织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都是安全系数的分子,真正让大家相安无事的,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恰恰是“随大流”。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