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公众号——郑大一附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发布了一篇名为《【刀锋之上】挽救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文章。读者陈先生(专业医师)在评论区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了文章的问题:“孤立转移灶是可以外科处理的,但是这个文案太烂了”,竟遭运营者公开辱骂:“看着不爽就滚蛋”“见一次骂一次”“我骂的是狗”。5月2日,现代快报记者致电了该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具体情况自己并不清楚,但涉事公众号确由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独立管理运营。(5月2日 《现代快报》)
更讽刺的是,当舆论发酵后,该科室选择删除评论、拒接电话,试图用“冷处理”掩盖这场“医德失范”事件。当专业医疗机构把新媒体平台当作泄愤工具,损害的不仅是科室颜面,更是整个医疗系统的信任基石。
从“刀锋之上”的手术台到“骂战现场”的评论区,这场闹剧暴露出三重病灶:其一,文章专业性经不起专业审视。该文章评论区出现了多个关于文章专业性疑问,这已暴露其内容硬伤。其二,宣传岗位缺乏职业底线。运营者将公共平台异化为“私人骂街擂台”,全然不顾个人行为对于平台乃至医院科室的影响。其三,舆情应对沿用“鸵鸟策略”。这种“不认错、不解释、不整改”的态度,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旨在实现全民健康”的医疗宗旨背道而驰。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若连精心包装的公众号都难掩粗鄙,患者又该如何相信诊室中的医者仁心?当公众号运营者对提出问题者公开辱骂,并持续叫嚣时,叫公众如何相信他们对待病人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当宣传文章出现专业性漏洞时,公众又怎能不怀疑手术刀下的专业水准?最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思维,若蔓延至诊疗环节,后果将不堪设想。
破除医疗宣传乱象,还需开出三剂“药方”。首剂猛药在制度,建立公众号“三审三校”制度:由公众号当天运营者初审、宣传部门领导复审、科室领导终审,形成“三审”链条,同时将公众号互动也纳入审核范畴;次剂良药在考核,将工作人员在新媒体平台的言行纳入医德考评,对失范者取消该期的评优晋升,或进行其他惩罚;末剂补药在人才,设置“医学传播专员”岗位,为该岗位人员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媒介素养培训,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医生执笔可能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但外行运营者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医者仁心不应止于手术室,更应流淌在每篇科普文章、每次公众互动之中。当白衣天使也能在舆论场上“望闻问切”时,公众信任危机才能真正“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