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舞剧《主角》首演 让艺术创造做“主角”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6:13:00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更难得表达深刻思想。舞剧《主角》不仅打破了大家的常规认知,更以独特的表达、极简的舞台、隐喻性极强的呈现,集中体现了主创们对舞剧创新的极致追求。

5 月9日晚,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改编自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舞剧《主角》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舞剧《主角》以秦腔名伶忆秦娥从牧羊女到 “秦腔皇后” 的四十年人生为主线,展开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织碰撞,舞者以刚柔并济、细腻丰富的肢体语言演绎出忆秦娥从青涩懵懂到成熟蜕变的人生历程与境遇,乡野戏台、茶馆红绸、高台镜面、腾空戏服等极具冲击力的舞台视觉,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舞台叙事,引发观众深思与共鸣。

极简舞台呈现 聚焦舞蹈叙事语汇

舞剧《主角》摒弃常规舞台上华丽的舞美布置、繁复的场景变化,以极简干净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把目光聚焦于舞蹈本身,极简但绝非苍白,而是用“返璞归真”为肢体语言腾出呼吸空间。

舞台上那些藏有时代印记的细节——练功房斑驳的砖墙、几张原木桌椅在追光下勾勒出茶馆的烟火气、四方画框载满的一场婚姻、一条“物资交流大会”的横幅……这些元素碎片般散落舞台,不喧宾夺主,却悄然锚定剧情时空。

极简的创作理念让舞台成为最丰沛的容器,每一寸空间都被赋予了讲述故事的能力,让舞者在空阔的舞台上以身体讲述故事、传递情感,每一次的肌肉发力、每一瞬的情感迸发都能成为舞台焦点,那些在传统舞台上可能被舞美稀释的细微表情,此刻在极简背景下被无限放大,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刻内涵。

正如舞美设计任冬生所言:“突破传统叙事,以碎片化画面直击人物内心。”这种让舞台“做减法”,让情感“做加法”的创作哲学,成就了一场让舞台真正属于“主角”,让观众将目光交予演员的双向奔赴。

纯粹肢体表达 真实质感刻画时代变迁

总编导王玫在编舞理念上,始终有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她认为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塑造角色形象,是为了服务主题,是为呈现人物真实状态,以极致的肢体语言展现思想性的深刻,艺术性的纯粹。

这种理念在“忆秦娥练功房”段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光束聚焦在布满裂痕的砖墙前,舞者并未呈现传统舞剧中炫目的舞段,而是以近乎写实的肢体语汇还原着戏曲演员日常的热身、踢腿、练功……这些看似“非舞”的肢体表达,表现的确是忆秦娥日常练功的真实状态,也是对角色生命状态的精准捕捉。观众在结束后对这一段也同样感受深刻:“我好像走进了那个时代,窥见忆秦娥的练功房挥汗如雨的那些日子,非常有沉浸感,就是我想象中戏曲演员日常练功的样子。”

舞剧《主角》以对舞蹈叙事的独到审美,打破“化戏为舞”的惯性思维,转而追求肢体语言的“表意性”:在茶馆场景中,群众舞者用夸张的市井步态围拢忆秦娥,而她穿行其中,几个简单的姿态走势,肩膀的细微耸动便勾勒出盛名之下的孤独;在高台镜面段落,她与“接班人”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托举或互动,而是以镜像对称的肢体行走轨迹,在虚实相映中诉说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这些摒弃了浮华修饰的肢体表达,在极简中抵达了叙事的丰饶。

形而上的戏剧构作 以碎片结构解码人性

舞剧《主角》没有选择线性叙事的“安全路径”以及常规套路式创作,而是以忆秦娥的人生切片构建起“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篇章结构,用忆秦娥人生主题的变奏,为观众展现“主角”形象的复杂与多元,让作品挣脱了故事表层的桎梏,得以深入挖掘人性与时代的深层命题。

作家陈彦在观看首演后,对这种叙事革新给予高度评价:“舞剧《主角》摒弃了形而下的故事线铺陈,转而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内核。它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让观众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见证生命的抗争、挫败与挣扎,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倔强与果敢。”

舞剧《主角》弱化“讲故事”而专注“塑命运”的叙事策略,将主角的人生经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让作品超越类型化创作的边界,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与观众达成了关于命运、选择与坚守的共鸣。

深刻隐喻表达 阐释“主角”本质命题

当一出至简至纯的舞台艺术充分调动观众感官的同时,舞剧《主角》也以深刻的主题升华、细节与隐喻,让观众由表及里地感受到了创作背后的巧思与深意。

开场序幕的宁静与紧随其后的时代风暴,隐喻激荡骤变;忆秦娥在茶馆被群众“搭红”的场景,隐喻传统戏曲的衰弱;以忆秦娥被媒体环绕时刺耳的电流音,隐喻时代下的舆论暴力。而结尾处升起的巨大镜子则成为全剧点睛之笔:镜面不仅折射出个体的孤独剪影,还有时代滚滚不息向前的车轮,更暗含了艺术传承的更迭轮回规律。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在“躺平”成为流行语的当下,舞剧对“主角”精神的解构与重构尤具现实锋芒,在忆秦娥在练功房磨破的鞋底里,在舆论风暴中颤抖的脊背里,在传承断层前倔强的转身里,舞剧悄然完成了对“主角”的塑造,就像陈彦在书中后记说的:“一个主角,就意味着非常态,无消停,难苟活,不安生。”

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舞剧《主角》将于5月9日—11日在北京演出结束后,于5月16日—5月17日担纲“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开启巡演首站。(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