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静海盒子花灯:烟火“盲盒”重新绽放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5:13:00    

月上枝头,在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的一处村民广场,大家围着观看盒子灯。燃放的那一刻,盒子灯犹如火树银花般绚烂夺目。一层层花灯伴随着点燃的烟花逐一落下绽开,流光溢彩,照亮了夜空。这一刻,观众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美好。

唐官屯镇刘上道村盒子花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技艺最初由宫廷匠人传入民间,融合了江南灯彩、北方剪纸与鲁南烟火工艺,距今有260多年历史。2018年刘上道盒子花灯被评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郝同丰(左)正在制作盒子花灯。受访者供图

盒子花灯可以理解为灯笼与烟花的结合体。在五六个鞋盒大小的灯笼盒里,可以折叠隐藏6至8个不同造型的花灯。表演时通过引信按顺序熔断机关,一个一个打开展示给观众。它将造型、彩扎、剪纸、绘画、焰火等技艺融为一体,仿若古人的一种“盲盒”玩法,极力将世间所有的美好与祝福囊括其中,让人们在璀璨的灯火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静海区唐官屯镇党委书记陈宝红介绍,盒子花曾是南运河漕运商帮的“祈福神器”,每到开漕节,商人会定制“一帆风顺”“货通天下”等主题盒子花,祈求生意兴隆。其制作工艺被视为“运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与创造力。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盒子花灯表演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在唐官屯镇政府以及刘上道村驻村工作队的关心支持下,盒子花灯传承人郝同丰及相关工作人员精心制作,再一次让非遗绽放光彩。

折、叠、绑、扎、绕……在刘上道村的一座宽敞工坊内,盒子花灯传承人、80多岁的郝同丰正和几位老伙伴一起娴熟地制作着盒子花灯。

郝同丰(左)正在制作盒子花灯。受访者供图

1945年出生的郝同丰,从小就爱做手工。冬天的灯笼、夏天的风筝,他无师自通。17岁时,村里盒子花第二代传承人李治发决定收他为徒,郝同丰也开启了与盒子花的不解之缘。

“麻绳每一圈都要紧凑,力度要恰到好处。”郝同丰先是有条不紊地拿起竹篾子进行初步的折叠、捆绑,为盒子花灯搭建起大致的框架,然后一丝不苟地进行绑扎、绕圈,使框架更加坚固稳定。“模型的横向结构借助竹片、竹篾子、铁丝加以连接,竖向结构通过麻绳层层相连,从而达成叠合伸展的效果。外部采用糊纸彩绘,内部串联细信子、灯火儿。每个造型的制作都要严谨精准。”郝同丰介绍。

去年4月,一条盒子花灯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让这项非遗技艺再次走进公众视野。靠着这条视频的推广,刘上道村的盒子花灯逐渐声名远播,江苏、浙江、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景区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村里的老手艺人前往当地进行盒子花表演。刘上道村的能工巧匠技艺精湛,不但能够制作出大众熟知的大话西游、荷塘月色、锦绣河山等彩绘图案,还能依照展演需求定制独特的图案。虽说过程充满艰辛,但想到盒子花展演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将静海的非遗名片推向全国,大家都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陈宝红介绍,盒子花灯的爆火是运河文化兴盛的缩影。唐官屯镇以运河文化为轴,重点发展特色餐饮、民宿、文创等7大衍生业态集群,举办了有特色、更多样的文旅活动,先后举办“运河古镇·炭上生香”烧烤文化节、“一路有杏·花香大唐”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接下来,还将推进大运河步道建设、大运河沿线骑行活动,打造非遗文化研学、非遗美食推介等文旅特色线路,在全国打响运河名镇的文化符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如意